长盛成长价值

1359.87%
成立以来(2025-09-30)
均衡配置 长跑健将
一元起购

长盛量化红利

425.18%
成立以来(2025-09-30)
精细量化 红利为先
一元起购

长盛高端装备

463.24%
成立以来(2025-09-30)
中国智造,扬帆高端。
一元起购

长盛安逸纯债

23.48%
成立以来(2025-09-30)
债性纯正 安逸之选
一元起购

长盛同盛成长

69.56%
成立以来(2025-09-30)
价值优选 未来可期
一元起购

长盛创新驱动

203.11%
成立以来(2025-09-30)
创新是企业核心驱动力
一元起购

全债指数

409.71%
成立以来(2025-09-30)
进可攻退可守
一元起购

安鑫中短债A

21.16%
成立以来(2025-09-30)
防御性资产优选 短期理财利器
一元起购

长盛同盛

69.56%
成立以来(2025-09-30)
聚焦经济转型 主抓政策热点
一元起购

长盛安逸A

25.93%
成立以来(2025-09-30)
股市绝缘体,风险低
一元起购

长盛城镇化主题

315.97%
成立以来(2025-09-30)
政策吹暖基建 主题大有所为
一元起购

长盛量化红利

425.18%
成立以来(2025-09-30)
精细量化 红利为先
一元起购

同智优势成长

36.25%
成立以来(2025-09-30)
精选价值 挖掘成长
一元起购

长盛盛钱宝

1.294%
七日年化收益(2025-09-30)
一元起购
一元起购

掌上读长盛

日约理财知识
周约有奖活动

长盛基金郭堃:构建“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
来源 :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编者按: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行动方案》指导下,基金公司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对普通投资者有何影响和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证券报邀请了长盛基金多位相关管理人员,他们将分别围绕公募行业费率改革,投资者陪伴模式的创新,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的建设,公募考核体系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国内公募产品类型及未来产品方向,践行信义责任、建设完善合规风控体系等核心问题,分享观点和思考。本文为系列访谈之三。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王雪青)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公募基金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这一要求是针对行业的哪些弊端或者痛点?当下公募基金投研体系的整体状况如何?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中型基金公司来说,未来应如何搭建并落地这一体系?围绕上述热点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长盛基金副总经理郭堃。

中国证券报:监管部门对公募基金投研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你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郭堃:公募基金行业投研体系建设沉淀了行业同仁长期贡献的成果,总体来说,基本实现了从依赖“个人艺术”到依靠“系统科学”的转变。监管推动本轮变革,根本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可持续、更可解释、体验更佳的投资回报,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本源;同时,也针对行业痛点提出了有的放矢的治理要求。

具体而言,一是破解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通过平台化和一体化建设,将个人能力沉淀为公司的系统能力,降低对个体的依赖,保障投研成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是解决“研究与投资”的割裂问题。通过一体化机制构建“研究驱动投资、投资反馈研究”的闭环,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三是遏制风格漂移与同质化。热点行情容易诱发“扎堆”和风格漂移,导致产品缺乏特色。通过鼓励基金公司发展并坚持多样化的投资策略,满足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投资者需求,避免“押注式”投资。

中国证券报:目前公募基金行业投研体系建设呈现怎样的格局?

郭堃:总体来看,公募基金的投研体系已从“单打独斗”走向“平台协同”;数智化赋能成为关键基础设施;长期主义文化引导激励考核;差异化格局满足多元需求。

从生态结构看,头部机构与特色机构并存、各展所长,呈现“纺锤形”结构。一端是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可提供全资产、全策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另一端是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聚焦自身优势领域做精做强,例如坚持价值投资、深耕主动管理、专注主题投资等。

按照“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的建设要求衡量,少数头部公司已初步建成,当前挑战在于如何持续优化与保持领先;大多数中小公司正处在向“平台式”转型的过渡期。后者存在一定挑战,包括:有一定研究积累,但研投转化效率不高,策略特色不鲜明;资源有限,转型方向抉择艰难等。

中国证券报:对非头部的公募基金公司来说,投研体系建设有怎样的实施路径?

郭堃:对于中型、偏中型的基金公司来说,不能盲目照搬头部公司的重资产模式,需要走“集中资源、有效转化、精品化突破”的投研体系建设道路。

首先,建立投研一体的互信讨论机制,用集体智慧进行关键问题决策。

第二,设计多层次、立体化的讨论框架,既要保证深度,也要兼顾时效,使得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投资效益。

第三,努力做到精品化突破。对于非头部公募基金而言,大而全的产品线配置并不现实,打造精品化产品可能是一条更可行的突围之道。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长盛基金在投研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实践经验?

郭堃:近五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迭代,形成了周度报告会、月度模拟组合会、季度投委会的三重固定投研讨论机制;此外,再通过每日晨会、不定期行业观点交流等形式,完善从研究产出到投资转化的闭环。

关于周度报告讨论会,每周我们会对研究员撰写的报告进行讨论,由基金经理和该大组研究员共同参加。除每周固定的报告讨论会之外,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均可发起其认为时效要求较高的个股或行业报告讨论会。此类讨论会旨在对个股或行业的长期空间、竞争格局、公司竞争力、估值水平等多个维度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并且提出问题,以待后续跟踪和研究解决。

关于月度模拟组合会,每月初由研究员汇报其该月模拟组合,以及复盘上期模拟组合。此类讨论会旨在帮助基金经理更好地了解研究员对于行业及个股观点的变化,有效传递其研究成果,并向投资转化。

关于季度投委会,所有投委会及权益投研人员共同参加,会议内容包括由总量周期、消费、制造、TMT四个大组组长汇报季度(或半年度、年度)策略,以及基金经理汇报其组合管理思路。投委会旨在通过集体智慧把握中期方向,并形成决议作为下一阶段公司整体投资的指导建议。

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400-888-2666      010-86497888

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8:30至17:00

客服邮箱:services@csfunds.com.cn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5号院3号楼中建财富国际中心3-5层

邮政编码: 100029

Baidu
map